泓迅生物解决方案助力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研究
1. 引言
2025年7月22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在日内瓦召开新闻发布会,警告基孔肯雅热全球传播风险加剧,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病毒传播,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,欧洲、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疫情显著扩散。
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因其快速传播和持久的关节痛症状成为研究焦点。基孔肯雅病毒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脚蚊”)传播。这两种蚊虫在广东地区广泛分布,且适应温暖潮湿环境。
中国于1987年在云南发现首例病例,2009年深圳报告输入性病例。今年7月8日,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主动监测发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。截至7月21日,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9例,主要集中在顺德区。
2. 病毒结构特征及致病机制
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(Togaviridae)甲病毒属(Alphavirus),病毒颗粒呈球形,直径约60–70 nm,外层为脂质包膜,内部包裹正链RNA基因组和核衣壳。包膜表面镶嵌E1-E2糖蛋白形成的三聚体刺突,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及膜融合过程。
基孔肯雅病毒(DOI:10.1016/j.rmu.2017.09.001)
CHIKV通过E1-E2二聚体介导的膜融合进入细胞,在皮肤和成纤维细胞中复制,扩散至多个器官,引发急性症状如发热和关节痛。病毒复制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,慢性后遗症包括持续关节痛(数月至数年)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风险及妊娠并发症,骨健康影响尚待研究。
3. 基孔肯雅热病毒基因组成
CHIK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,全长约11.8 kb,编码4个非结构蛋白(nsP1~nsP4)和5个结构蛋白(C、E3、E2、6K、E1)。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基因组复制和宿主免疫调控,位于基因组5'端,结构蛋白位于基因组3'端,形成病毒颗粒并介导宿主细胞入侵。
而CHIKV的基因功能与变异直接影响其传播力(如蚊媒适应性突变E1-A226V)和致病性(如神经毒力相关E2突变)。监测这些基因的进化动态对预警本地传播风险至关重要,尤其在伊蚊活跃地区需加强输入病例的病毒基因组溯源方面。
泓迅生物CHIKV解决方案
泓迅生物作为AI赋能的合成生物学领导者,针对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的研究需求,提供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。
1. CHIKV基因及质粒
提供极速基因合成、质粒DNA制备等优势服务,精准对接病毒研究及诊断试剂开发的需求。
2. 引物/探针设计与合成
设计高特异性RT-PCR或荧光定量PCR引物/探针,避免与登革病毒、黄病毒等交叉反应,保障检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。
3. 靶向结构蛋白的siRNA设计与合成
针对CHIKV的结构蛋白(如衣壳蛋白C、包膜蛋白E1/E2),泓迅生物的siRNA合成技术,以其精准、高效、稳定的“三高”技术平台,可设计高特异性siRNA,用于基因沉默实验,探究蛋白功能与病毒组装机制。
4. CHIKV重组蛋白/抗体表达
泓迅生物的大肠杆菌蛋白表达与纯化平台,充分利用E. coli的经济高效和稳定性等特点,结合我们丰富的经验和先进技术,确保提供高品质的蛋白产品。
5. CHIKV抗体定制化
根据需求定制抗体,满足个性化研究需求。
为什么选择泓迅
领先的技术优势—AI赋能的合成生物学技术
我们可以做—高难度的序列合成
更高的价值服务—一站式合成生物学解决方案